《修行的學程當如何充滿喜樂與肯定》
曽經,我錯覺的以為自己在菩薩道上前進,現在回想起來,慚愧的很,以「我」一介凡夫,所付出的一切,並不是菩薩行,而只是以菩薩行來「代換」我們煩惱的身心,以此殊勝的因緣,逐漸地轉變自己的煩惱,使其成為智慧。
一、「我」是充滿錯誤的 ─ 莫誤會
這個「我」並不是說現在站在講台上的我,而是說每一個人的那個我。每一個人的那個「我」是充滿錯誤的,這是很真實的一個敘述與說明,可是很多人,都沒有辦法了解與接受,因為每一個人都不能夠停下腳步,暫時抽身於「我」的洪流之外。因此產生了很多的誤會,也讓「我」既忙碌又辛苦,而且毫無成就。也很難得看到自己的缺陷,故問題永遠存在,事情永遠無法解決,因此造業更多,誤會也更多。
在以前的日子裡,我也不覺得「我」是充滿錯誤的,每當我不能洞悉自己的前景,出狀況時,都無法確實的檢討和要求自己。只會向外需求,而當要求不能圓滿、不能如意時,就會產生不舒暢與不和諧的情緒。如此惡性循環,就更不能超越自已、認識自己。因此做出了很多自以為很偉大的志業,使自己忙碌、疲累不堪。周遭的人也受到了相當的影響。
佛弟子常常會講到「發心」。不管是對個人的修行,或者是大眾共住相互提攜的發心,要想發心,更需要能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若不能瞭解、認識自己,不但不能圓熟的將自己表現出來,而且還會做出很多錯誤的事情。所謂的錯誤,是就道理來分析,就結果來考核,看看他對自己和他人,有沒有好處,是就這立場上來說的。我從這些經驗中,慢慢體解到,我並不是自己那麼一廂情願的理解性的那個「我」。因為認識的錯誤,使我掉進了「我」的格局裡不自知,甚而吮飲著那錯誤的汁液而飄飄然。停留在情緒的概念裡而不能自拔,給自己招來無限的挫折與麻煩,也為別人帶來很多的困擾。這樣的「發心」與實際狀況,就有了很大的距離。
因為「我」的錯誤,所以我推想對自己的不了解,對自己的錯覺,會導致自己製造很多的障礙和麻煩。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踏踏實實的從基礎學起。譬如說,我們講「修行」。修行二字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修正之意。有修正就有被修正,在宗教生活中,欲實現生活上之統制、調節、規定等,必須藉修行來完成他,就好像掃地,我們必要先發現有髒的東西,將它掃除後,方能完成掃地的工作。而我們修行人也要維護我們清淨整潔的心境,必要看清楚後,方能瞭解如何起修,如何產生修改的行為。若一直不能明晰的看清自己的錯誤,雖然很忙碌,讀了很多的書,做了很多的事,而卻一直任著內六根去追逐外六塵,很難得向內反省,也很難得仔細的、正確的來了解自己,雖然將人生的過程搞得熱鬧一番,卻與自己的身心修養毫無干係。各位同學,我很誠懇的提出我的經驗,希望您們在修行的學程上能看清自己的錯誤,非常踏實、精彩而有內容的進行多生多劫的課題,以充滿喜悅的襟懷來造就自己、開發自己。
二、世間一切是無常的 ─ 要珍惜
每一個人,只要是在這一個生死界,只要尚未解脫,尚未成佛,在流轉中的這個生命,不管在過程中的任何一站,任何現象、狀況都是無常的。各位回想自己生命的內容裡,有那一些是長久停留的?就是你自己本身這個身體,也是從嬰幼兒時期到少年、成年… …,我們都不曾停留在某一個狀況下。所以說,感覺上現在這個「我」就是過去那個「我」的延續。是這樣沒錯,但若從生命的內層去剖析的話,一個站接著一個站。過去也就消失了––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說,對於自己的一切因緣,一定要能珍惜,要能警覺。現象界的一切,都是在變化、遷流當中,無論是有情身心的組合、變化––歷經老、死,或者外在世間的一切,也都是一直的在起落,一直的在消毀。這些都在在的向我們宣示,一切都是無常的。在無常的相狀下,我們不要流於恐懼。也不要流於無所謂,認為反正一切都是無常遷化的,也就不必如此勤奮,如此辛苦,如果這樣就會產生一種頹廢的心態。
佛說無常,是要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因緣的組合。所以當下就是無常,剎那生滅,不是真實的。所以回過頭來,我們當如何來尊重一個一個的因緣,與一個一個的條件。而且要能透視它,不錯失它。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說──要珍惜。
在修行的學程上,對無常,要能有所警覺,千萬不可在生活的習慣、情緒中,流於習慣性的怠惰與因循。因此我非常企盼,有心於佛道上經營的人,每一個都能理解因緣的組合是無常的,有著向上、向善的決心,使我們的努力,變成他人生命的鼓舞與榜樣。
今天我們做為一個佛弟子,並不是事業無法發展,也不是在社會上待不下去,或是… …,而是我們摒棄了那一套欲想,來追求一份超越。所以大家的方向要明確,行為要積極,千萬別忘了胸懷遼遠的菩提眼界和曠達的生命智慧──佛教才有長遠延綿的希望。
三、因緣、業果是自成系統的 ─ 要自制
學佛 ── 即是向佛學習,佛告訴我們該如何客觀的對法的分析,一切法都是緣起、生滅的。是以聖道的實踐為核心。而緣起法若放在有生命的生命體上,就是因緣、業果;若是對物質的來說,就是緣生、緣滅。這是總含一切法來說的,這個緣生緣滅的道理,放在有情身上是因緣業果的這一份牽繫,和這一份能力。我們講因緣、業果,太深了,簡單一點講,即是因果,如果學佛不是很有概念,或者尚未十分了然,不要隨便為人說因果。因為客觀的很多事情,並非簡單的「因果」二字,能解說得圓滿的。若以我們凡夫的智力,是無法理解到因果奧妙的細相。因為外在世間的一切,有很多在事相上與因果相背的行為和習慣,若你以不太清楚的概念,去轉那些另一套習性根深蒂固的人,他們是無法接受的。
「因果」,並非佛說了以後才有的,它是本來存在的。佛陀只是將這種道理以及實際的相狀,以他圓滿的智慧,明確的告訴我們,要我們理解因果的脈絡。
佛弟子大體上都能接納因果,也即是接納因緣、業果的道理,這道理也在在提醒我們,修行是多生多劫、盡未來際的。我曾經聽仁俊法師的開示:「今生若能成就最好,若是不能,來生再出家、再修行」。由此可見法師對法明確、堅定的信解。他老人家對於修行解脫道,將來成佛、圓滿的生命境界,是絕對的認可。這也表示他繼續著因緣、業果的清淨莊嚴,以及對於此的營造。只要是佛弟子,都要能認清這一點。佛說因緣、業果,都是自成系統的,用平常的話來說,即是「自作自受」。你自己要造什麼業,你自己就慢慢去享受,你要好也要你自己努力;你要不長進、你要墮落,那也是你自己陷害自己,沒有人將你推下去。將來的果報,也要自己去承擔。這是絕對在軌道上行駛的,所以當果報現前時,應該能感受到那一份親切。
如果說,我的善行、我的止惡,是來自父母、師長的要求,在這要求下,我不得不做時,那麼這一份善行,總是有限的。不能引導我人到最圓滿、最究竟的境地。因為不是出於自發的,所以行為的持續力有限,學習的過程中也沒有幹勁、沒有力量。所以同學要注意!真要愛惜自己的話,在這立場上要能理解到,一切都要能加把勁,善加珍惜周遭的因緣。
比如說,你們現在是學生,老師一再的提醒,要用功啊!老師說歸說,還真要你自己下定決心來用功才有效果。一定要靠自己意識到要用功,才能有所收穫。有著今天用功的因,將來才能有好的收成。
尤其是修行,拋開了書本、文字,拋開了蒲團上的念佛、拜佛。當下那念心是啥,那個才真正是您所要收成的結果。這些都必須由自己去檢省,去努力。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你行為的力量,是自成系統的。天下事,絕不可能將你的耕耘,轉為我的收穫。
又比如說守規矩這回事,學院內有院規。而院規必要透過同學行為的節制後,才成就其守規。這即是因果,有節制的因後,才能有守規的果。若學生都能恪守分寸,那學院才成其為學院。所以學生每個都要守規矩,這並不是對學院交待,或是對師長交待,而是對你自己交待,對你自己盡義務、負責任。希望同學今後無論到達何處,直到老、死、躺下來的那一刻為止,都要謹記這些叮嚀語,受持終身。
我們常說「六和敬」,實質上,沒有天生的六和敬。而是每個僧眾,他都能夠節制自己,把和敬的條文和目標,放在自己行為上來要求後,大家都能有這一份共識,所呈現出來的那一份融洽,才叫「六和敬」僧團。所以說這個話,是不能拿來當口號呼喊的,也不是拿來鼓勵、拿來吹噓的,必須靠每個人身體力行,靠自己去覺醒。
佛說法,沒有超出此因緣、業果;我們修行,更沒有超出這些之外。你如何去揀除眼前的雜染因,將來自然能收穫到清淨果,就如胡適先生所說的:「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
因著現象界的種種,我們能體解到,佛說法是真實不虛的,若能不流於做學問、做文章,是比較實際的。我今天修行,我該當如何做,從這一點上大家要能清楚記得。因緣、業界,要盡我們學佛後的因緣、警覺和理解,使我們定、慧增長,靠我們的力量來注入那些良的、善的、清淨的業因,將來才有力量掃除那些雜染的業因、業緣。這是我們所必須要學習、增長的。
發心並不是為他人,而是為了增長自己的悲心與智慧。就是說忙的團團轉,表面上是為了大眾的事,實質上還是為自己學習。若能如此的體會,修行的這條路線,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同學要能明瞭,貫串我人修行的路線,不是只有這一輩子,而是多生多劫的。若能扣住這實際狀況,即能清楚的知道,「發心」時不是為他人,而是成就自己,努力用功,也是為使自己成長。要守規也是我自己要,不是礙於老師的要求。若能如此,則能受用很深,也能法喜充滿。因為凡事都能自動向上、向善,不但能消極的約束自已,也能積極的開發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慢慢的從成長中,得到無限的喜悅。
如果凡事皆能出於自動,那麼個人的學習成果,或者個人的種種,也不必去和他人比較。因為我「自成系統」,無論如何的比較,也只是把眼睛掛在別人身上,沒有回過頭來審視自己,只會使自己更加的疲累,並不能使自己有所進步。只有有效的學習和迎頭趕上,才是正確的。無意義的比較是沒有效果的。或者世間、外在上對我人的誤解,那些也通通可以放下。外在的任何稱讚、毀謗,對我人的實際身心,都毫無相干,如果我實際情形並沒有很優秀,來自多方稱嘆的音聲會過去的,場面也會消失的。那些都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在這情形下所引起的生命的氣象既親切,又積極。而後行為的廣度就沒有限制,只要我們有那一份心,向前邁進,自然就會有成果。
四、來處不易 ─ 要感恩
我現在所說的來處不易是從來此處修學說的。第一、要本身有那一份求得佛法的意願。第二、要父母、師長能贊成我們,同意我們來求學。第三、要慈善寺常住能撥出經費,挪出空間。第四、要有院長的辦學,老師的發心教授……種種因緣具足後,各位才有機會坐在這兒聽經聞法,所以同學要能有一份感恩的心。
眼前我們的四事(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全都仰賴他人的布施。所以在這上頭,我們一定要能切記。一個人要能知道感恩的話,他就不敢太放縱、不敢懈怠、不敢隨便、不敢… …。譬如說,我們對父母、師長有一份恭敬心的話,我們就不敢太放肆,我們就會有一份對自己的期許以及一份覺醒,警惕自己不可以辜負我所恭敬的人對我的一分期望。
感恩心,從消極方面說,可以調伏我們很多不平的情緒。懂得感恩的人,他的心胸比較柔軟,比較豁達,比較不會對外境感到不滿。他能平安又平實,心力充足,不受外在事務的影響,安閒自適的過日子。
如果你看到某人憤世嫉俗、牢騷滿腹,這種人一定缺乏一顆感恩的心,受害最深、苦惱最多的,也是他自己。那樣的人在他的修行學程上,只是一種消耗,一種磨損。因為他內心深處,只能體解到別人所給予我點點滴滴的不好。就好像蘇東坡眼裡的佛印禪師:「像一堆牛糞」,那又如何能超越。
從積極方面說,能感恩的人就能回饋、能回報,這樣的人心力比較充足,所以比較能發心。明白的知道自己得到了多少,也就能盡力付出。能給自己的生命,開出一條正確、通暢的管道。同樣的人生,但所經歷的有種種的不同。我們都同住在五濁惡世,若能善加利用,則處處皆可以學習,也處處皆可以滋養我們,然後將所吸收的一切,再點滴的供養他人,回饋社會,若能如此,即是懂得感恩的人。
希望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培養感恩心,一個能感恩的人,他的生命才比較有力,才能張開眼睛,比較準確的看清他的前後左右。否則,會使自己的前途受到牽扯,受到障礙。身為一個佛弟子,不但要報四重恩,應該還有更深更廣的待我們去開發、去施行。
五、學佛意義 ─ 要真切
學佛的意義,是為了成就菩提道業,我們應該秉持著一份什麼樣的動機,當我們這樣不斷深入探求的時候,我們所關心的已經是生命的內在睿智,而不只是外相上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從這一點來看,學院說不定就是各位的成佛道場。再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這是點點滴滴轉化你生命的一個地方和一次機會。我們知道,人生不是一條固定的路,人生是一個絕大的可能性。我們對生命做怎麼樣的期許,在人生裡做怎樣的努力,就能決定我們怎樣去開創自己。所以我說學佛若能引起您認可,這是很真切、很深遠的一回事。那麼佛道上你走得不但平坦,而且寬闊。真切點講:表示你很勤奮,具有主動的意念和絕對的親切,有非學不可的心態。
在修行的過程中,若是有隨便學學的意念,那麼這個學習就要大打折扣。無論任何事情,你若以不真切的心態來學習,保證不會成功。若你在學佛的當下,心態能達到非學不可的決心(我非學不可,我不學佛,我不能達到具足超越的眼光,不能正確妥善的去處理世間,處理生命)。假如你有這份感覺和擔當時,你這份心志就堅定了。
我看印順導師的著作。體解到導師他老人家,就有著這一份真切的心。老人家那麼多病,身體那麼差,而且他年輕時的那種時代、那種環境,物質那麼樣的缺乏,他都沒有倒下去。專心的為正確佛法的理解和研究,然後再傳持正確的佛法,一直在這份艱苦的工作上努力,沒有倒下來,就是他能理解到,正確佛法的絕對必要。在付出當中,他老人家透過整個生命的學習和從事,這就是一份絕對真切的心。
像我們,幾乎都是在混日子,所以我們不能成才,不能成器,在修行道上,要將整個生命投注,窮此一生,盡未來際。(表示我雖不敢把握今生能成就佛道,因為我們原來的果是充滿錯誤的,每一個人生命的底質是缺陷那麼多,錯誤那麼多。各位如果將來讀唯識學就能知道。)大家都有那麼多的染污心所,大、中、小隨煩惱。這些無法淨除的話,你的生命就都含有錯誤。生命含有錯誤,就沒有辦法得到解脫。這一條線好長遠喔!在好長遠中不退縮,而且努力的不走偏差。若能如此長遠的發心學佛,才比較能看到消息,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侷限在學院這一小段時間內的學習,即使在慈善佛學院畢業後,在修行的學程上,你也仍是個佛道上的小學生。所以在未來的學程仍須繼續不斷的努力,一直到成就佛道為止。
六、學佛途徑 ─ 要老實(不賣奇)
目前的佛教有著種種的現象和狀況,也很熱鬧和複雜。在這當中,我們應該依循著什麼樣的方法來尋找出一條比較穩當和清淨的路線呢?尤其今天的台灣,在某些時候,我們能得到一些資訊。感覺上,是否因為時代的改變,佛教也不得不跳上新潮的列車。因為人心沒有足夠的穩定度,又在這種社會環境的衝擊下,使每一個個體充滿動盪不安,在這種情形下,不能洞悉自己的錯誤,也因此佛教狀況出現了五花八門。每當看到這些狀況時,我內心深處都會有些難過。所以我慎重的告訴大家,學佛的人一定要能「老實」。能做到「老實」二個字,是很不容易的。您們要明白,「老實」與傻瓜、遲鈍、混沌…是不同的。老實是能力充足、頭腦清楚、智慧明朗…,而不耍弄那些奇招怪樣,不談高不可及的玄妙道理,讓你聽起來飄飄然,感覺很愉快,但卻無從下手去走出一步。那即是玄之又玄,深之又深,但卻無處可及,不能實地去觸到、去進行,講的是一套,實際又是另一套,太超級了,不是我們所能身體力行去實踐的。
各位同學,要講「老實」,我們眼前就有一個長者,他為我們舖好了一條康莊大道。他即是 ─ 印順長老。他所講說的佛法,絕對平實,絕對正確。只要我們踏踏實實的依循著導師的指導,未來的學程一定能平安又平實。一定能滿願,使每一個人都邁向菩提大道。
若能恪守「老實」的人,他將來一定能成功。因為「老實」它能鎮住妄念。我們知道妄與實是相對的,妄即是假、實即是真。若就心念來談,妄念一起,我們的身心行為,眼光的落點,就不能很實際,而且在當中,所謂的不老實,都是隨著妄念前進的。既然如此,那我們還做不做利生事業呢?要做的。但是要合時、合地、合需要。當您做事時,必須要能掌握做事的原則與理想。並不是說必要將整個場面搞的熱鬧滾滾的,才表示我也有在做事。如果當下存有這種心態,那就不正確了,而且功德也要大打折扣。
若是只為自己的充實,或為了攝受世間的一切有情的話,「老實」尤其更為需要。當我們施行一件事時,要用佛法來相砌磋;或者用佛法引到行為上的一種經驗來相砌磋,這樣比起談玄說妙、神通感應,更為實際。身為一個佛弟子要宏揚佛法,萬萬不可以玄妙來提攜信眾,今天的信眾喜歡玄妙,喜歡感應,就是我們的責任。如果你是個虔誠的佛弟子,你就要廣學法門,善盡職責的以正知正見來牽引眾生。
佛陀出現世間,有示同人法,在菩薩道裡有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說所示現的情形與我們略同,有些人將佛像雕刻的很莊嚴,雕刻的金碧輝煌,把佛陀想成萬能的。因此使我人產生一種崇仰、尊敬的心。這是很好的現象,但是這種情形很難讓人體會到佛道的真實和親切,頂多只是引起他人向佛的祈求,而不能使人向佛看齊。這樣帶給眾生的種種錯覺,倒不如我們讓大家都知道,修學佛法的這條路,是需要經過怎樣的歷程,怎樣的艱辛,才能達到那圓滿的成果。
如果大家都能明白,佛陀也是歷盡了千辛萬難,才完成了這條路途,很真切的將這條路表明出來(好像醫生在解剖台上,明明白白、點點滴滴的展現)。讓每一眾生,都能瞭解修行學程的種種。從這當中建立起來的信心,才會堅定,而且在這當中,若每個人皆能體會這一點的話,這樣也就都能預知將來成佛,是絕對的可能。
同學們,修行要「老實」,無論出家,在家都一樣。「老實」才能固本,才不會走冤枉路,也才不會浪費體力、時間。
七、學佛的內容 ─ 自我省檢、改進向上
學佛的內容,不是外在任何的活動,而是向自己內在身心活動去反省、去檢討,看到該棄捨、該增長的當中的自己。
同學必要能相互勉勵、相互增上,不斷向上,不斷改進,方能成就學佛內容。各位要明白,來到這兒不是要你們學怎樣去講經說法,怎樣去做法師,如果是這樣,就不叫做學佛內容。
大家要明白,只要你有那份能力,你自然就會有機會(因緣成熟時,龍天推出)。千萬不要為那份名利去求。如果你去求那東西,成就時,頂多像那小學徒,學了一身的本領,但內心深處仍空空如也,你還是原來的那個你,沒有多大的增長。
在這兒,我非常感謝印順導師,因為我依循著他佛法裡所流露、顯現出來的道理前進,我充滿著踏實與法喜。當然要進行自己的反省、檢討和改進,一定要依止在三寶上。依法來檢討、反省,提攜自己。
依止於佛寶,無限的崇仰和學習,向自己不斷的提攜,不斷的加強。依止於法寶,了解而後透過實踐。依止於僧寶,互相砌磋、互相鼓勵、互相增上。總之,要學習檢討自己、鼓勵自己,是依止在三寶上,這樣顯現出來的即能「老實」。如此即能自動自發,也能踏踏實實。
各位今天是佛學院的學生,我最擔心的是,有被逼迫而來上學的,內心存著應付性,如果是這樣,那真是浪費學院的苦心、施主的金錢、老師的精神…。
自我省檢的內容 ─ 生命的改進。學佛,應該用整個生命下去學。在這兒有哭泣、有煎熬、有種種錯誤的嘗試和責備。在這當中只有向上,沒有倒下來的餘地。而且向上,也要有正確的方法,這都要每一個人謹慎、小心,盡全力以赴的去實踐。雖然艱辛,但其中的喜樂卻更多。
學佛的內容,包含整個生命的歷程,從外相上看,雖然只是耗損,但從內容去看,卻是不斷的遞變。歲月輾過的生命,消耗的能量是不能計數的。看看他人的成就(不是說在外面擔任大法師,而是有新的覺悟、新的知見、新的境界),內在裡不停的在遞變,同是這個色身,同是這個地、水、火、風四大組合,可是內裡存在著和使用這個生命的力量,卻不是我們這種方程式。這裡的程式不斷的改變,生命的歷程也不斷的遞變,這方是所謂的改進向上,是將生命融進去的。修行要見性,一定要精進,也一定要經過種種磨難的。
我們常聽人家說,出家要吃苦的。上一代的人一出家常住就會配給你柴刀、鋤頭、扁擔、畚箕…,這些就是修行的傢伙。雖然如此,工作再辛勞仍有休息的時候,有舒暢的時候,總不可能半夜還起來搬柴運水吧!而人生真正的苦是什麼呢?真正的苦是無明煩惱的牽纏,是自我執著、是不能超越,也即是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的侵蝕。所以說學佛的行程上,要常常告誡自已,如何使自己永保喜樂?如何使自己的出家生活興趣盎然?
那又要如何改進向上呢?即是不斷的向內自省,不斷的以佛法來引導自己,來滋潤自己,來改善自己的步驟。所以前面我們談到,用整個生命融下去學習,一定不是流於知見問題。就好像我們讀書要能讀通,讀書要能善用書,千萬不能死在書裡頭。
同學來佛學院讀書,要將來這處所花下的時間,化成自己真正生命的作用和內容,不是熏習多少知識和見解,不要以此為足,也不要以此為目標。因為若是要談學問,談知識,社會上學問、知識具足的多的是,並不希奇。那麼希奇的是啥呢?是隨份隨力所做的一切,再從經驗中真正去體解、領會佛法的深意。
在佛法裡有一個「法忍」,忍即忍可、安忍之意,佛弟子應該依循著這個法做忍辱行、慈悲行。依此去做,去了解,做時將法的含意,從行為當中表現出來。然後從實踐中,自己再體會法的真實含意和內容,或者性格及內在的狀況。由此可知,真正了解法的含意,是用行為去了解的,若能如此才合乎「法忍」。也即是我前面所說的法喜。如果你只是聽他人講說,聽得很歡喜,這種歡喜時間很短暫,沒有恆常性。真正的法喜,必要是個人真正的行持,從行持中得到的經驗,所證到的那一法,才是真正的「知」,那種「知」與「喜」才能引導生命另外一個層次的增長。
八、世間缺陷,眾生多苦 ─ 要發心付出
常常,我有一種感覺,娑婆世間真不可愛,但是很值得我們同情,你說:世間有那一回事是絕對可愛的。任何事物,當你得到時,很快就消失、變遷了。所以說我們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開展出一條光明、超越的坦途。同學們要切記!世間雖不可愛,但我們不要去逃避它,也不要因此而不理它。它愈不可愛,我們愈能觀察到它的缺陷性,以及眾生的多重苦難。我們聽到佛法的人,就該把這一份我們所得到的喜悅,回饋給世間,所以要儘量的對這個世間付出。在付出當中,以我們目前的狀況,之前我說,我錯覺的把自己當菩薩,那就是太不了解自己了,現在回想起來很慚愧。以我們現在凡夫身,我們一切的付出,不管是對有情,對無情的這個世間,不管我們如何的去莊嚴這個世間,或如何的去幫忙眾生解除苦難,同學請記得 ─ 記得我們不是在修「菩薩道」,我們只是在「代換」,代換我們的煩惱身心。以我們目前的凡夫階段,不得名為「菩薩道」,為啥呢?因為我們本身尚有很多煩惱,很多污染。
希望同學儘量找機會付出,但需要在「適當」和「需要」的時機。無論做任何事都不要過與不及,必須要掌握到恰如其份,那就對了。在這當中,我怎麼講「代換」呢?因為你經過一次付出後,你才能看出自己的缺點在那兒,也才能改變他人,也才有機會使自己增長。所以同學們,我懇切的希望你們對這世間付出,愛護這世間,當你在付出的同時,去找自己修行的因緣和機會,也在這當中少分的轉自己的煩惱為智慧。同時也在這當中,增長自己的福德因緣。
若是菩薩,他生死已了,見思惑已斷,他已超出三界,不再來生死了,他能隨時、隨刻、隨眾生的需要,來應化種種不可思議的身、口、意三輪,若能這樣廣度眾生,才叫做行「菩薩道」。而我們境界未到,沒辦法達到的。所以說我們所做的一切行為只是「代換」而已,千萬不要誤解自己已在「菩薩道上」前進。菩薩道,是何其莊嚴又神聖的字眼啊!
最後,我希望同學謹記,要秉持著初發心的那一念,好好學佛,學佛的歷程是終其一生,盡未來際的。在這當中因為你們都是初學,什麼都不懂,所以要儘量的依止在學院的規矩上,依止在老師的指導下,好好精進。將來再將你點點滴滴的學習所得,回饋佛教、回饋社會,回饋你們的下一代。
主旨:新生訓練 / 地點:慈善佛學院
主講:寄中法師 / 記錄:簟竹
(原刊於菩提樹雜誌第477期)